2007年10月24日 星期三

秋天賞鷹











秋天是許多猛禽過境台灣的季節,九月中的赤腹鷹、十月中的灰面鵟鷹為恆春半島帶來了熱鬧的場面。
赤腹鷹是過境台灣數量最多的猛禽,牠們在北方繁殖,秋季時飛往南洋渡冬,成群遷移是在台灣被見到的主要行為。清晨可從墾丁社頂看到其群體出海壯觀的景象,而飛行所形成的「鷹柱」、「鷹河」更是賞鷹人視覺的一大饗宴;而當其出海後又折返社頂,低空飛掠,對賞鷹人而言更是一大震撼。
灰面鵟鷹又稱國慶鳥,亦在北方繁殖,秋天南下渡冬時大量過境恆春半島,並集體夜棲滿州山區,因有此群體夜棲特性讓獵人更易於捕殺,也成為常被媒體報導的主角。灰面鵟鷹喜群體遨翔,看著牠們從天際俯瞰大地,然後收翅弓翼滑下綠林,直向合意的枝椏或樹梢,最後以舞者之姿輕收翅羽,穩穩站立,如此過程,令人屏席。
今年賞鷹的季節已告一段落,賞鷹讓我們學習到尊重生命,善待這些遠方來的嬌客,孔老夫子不是很早就告訴我們:「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悅呼」嗎?

2007年10月6日 星期六

拜訪校園的中杜鵑







校園的藝能館中庭突飛來一隻筒鳥,被舞蹈般的周組長發現,一開始她以為是鴿子,所以不太留意牠,幾天之後,他愈看愈奇怪,所以通知我前去觀看,看了之後,原來是隻筒鳥,又名中杜鵑,在台灣是普遍的夏候鳥,主要棲息在平地至丘陵的林緣中上層。牠本身不築巢,不育雛,托卵於其他鶯亞科(如灰頭鷦鶯、褐頭鷦鶯)等小型鳥類的巢中。
中杜鵑出現時間約在暮春三月,杜甫詩云:「杜鵑暮春至,哀哀叫其間」。杜鵑在暮春三月出現,正是百花凋零之際,讓多愁善感的詩人聯想到杜鵑悲鳴是催促春天離去,而產生青春一去不回的感嘆。
中杜鵑的鳴聲略似「布穀..布穀」,所以又被稱為「布穀鳥」。<本草綱目>等古籍亦形容杜鵑的鳴聲狀若「不如歸去」,因此牠又被視為鄉愁的象徵。由於牠口舌鮮紅,啼聲哀怨且連綿不絕,古人甚至認為牠會哀啼到血流不止,如<埤雅>就說:「杜鵑苦啼,啼血不止」。據說杜鵑啼血時,染紅了樹下花草,「杜鵑花」一名即由此而來。(本文參考唐詩鳥類圖鑑編寫)
PS:將該鳥託人送醫檢查後,翅膀有處小骨折,細心照護應無大礙。